简单介绍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
点击次数:862 更新时间:2022-07-22
核磁共振成像(MRI)也称磁共振成像,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外加梯度磁场检测发射出的电磁波,据此可以绘制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,常见的可以发生核磁共振现象的原子有:1H、11B、13C、17O、10F、31P。目前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在物理、化学、医疗、石油化工、食品农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。核磁共振成像(MRI)原理应用用于人体内部结构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–核磁共振成像仪。将快速变化的梯度场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仪中,提升了MRI的速度,使该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成为现实。
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可简单归纳为:根据需要,将待测样品分成若干个薄层,这些薄层称为层面,这个过程成为选片。每个层面可分为由许多被称为体素的小体积组成。对每一个体素标定一个记号,这个过程称为编码或空间定位。对某一层面施加射频脉冲后,接收该层面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解码,得到该层面各个体素核磁共振信号的大小,后根据其与层面各体素编码的对应关系,把体素信号的大小显示在荧光屏对应像素上,信号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表示,信号大的像素亮度大;信号小的像素亮度小。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副反映层面各体素核磁共振信号大小的图像,即MRI图像。
用于确定MR信号源空间位置的基本方法是使用附加的线性梯度,即成像梯度。处在外磁场B0中的氢质子不论其空间位置如何,产生的核磁共振的频率都相同,如果在外磁场B0上沿某一方向再叠加一个线性梯度磁场,将导致总磁场(外磁场B0和梯度磁场矢量和)在沿梯度磁场方向上呈现一端高一端低,两端之间的磁场强度呈梯度分布。在磁场梯度方向上使共振频率产生可预见的变化。